探索吧 > 健康 > 赤石脂禹余粮丸:真传一句话!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赤石脂禹余粮丸:真传一句话!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导读真传一句话!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答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

今天探索吧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赤石脂禹余粮丸,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真传一句话!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 (丸)

方药: 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病症:胃寒。

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2,半夏泻心汤

方药: 半夏,党参,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大枣 (切) 。

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敢于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 生姜,甘草,党参,黄芩,半夏,黄连,枣 (切) 。

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 柴胡,半夏,桂枝,白芍,黄芩,党参,甘草,大枣 (切) ,生姜,牡蛎,小茴香。

病症:胃痛。

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 (伤寒) 的第一阶段 (太阳病) 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 (少阳病) 的症状方剂。

二、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病症:热性腹泻。

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

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所谓寒性腹泻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2,黄芩汤

方药: 黄芩,白芍,甘草,大枣 (切) 。

病症:赤白痢疾。

人们每遇赤白痢疾,不管其里急后重 (自觉大便催促) 如何,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通过检査化验,然后再打针、吃药,颇能耗费资财。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等待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

3,调胃承气汤

方药: 大黄,甘草,芒硝。

病症:小儿腹泻绿便者 (为热泻) ,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绿色便者,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

一般口腔溃疡,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此方服十剂得痊愈, 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患便秘,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

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再服此方,又得效如前。以后往往如此,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无效,给与大承气汤亦无效。对小儿腹泻,绿色便,极效。

4、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药: 赤石脂,禹余粮。共为细末。

病症:滑性腹泻

煎服法:将药末加水400毫升,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去渣。如此再煎一次,温服时,可用筷将药液搅混,边搅边饮。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腹泻多年,不能根治。一日求治,自言腹泻极为特别,几粒米饭,或吃一小片苹果,即可招来腹泻大祸,夜间亦不可免,至少要泻3~4次,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后知服10剂根治,而未再发,老妇极赞中药之妙。

5,甘草泻心汤

方药: 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党参,大冬 (切) 。

病症: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亦可用此方治之。”

6,四逆汤

方药: 炮附子,干姜,甘草。

病症:上吐下泻。

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

此方所治症状为:四肢厥逆、上吐、下泻、身体疼痛等。

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杨老师言,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大便了四次、全是水。诊之,脉微有低热,四肢温暖,只是上吐下泻。试投四逆汤一剂,令服两日,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次日中午来电话言:今日未再吐泻,只是早晨体温达39度,现在为38.5度。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并言药只服一半。第三日晨来电话告知,体温降为37度。余认为服完余药,定能痊愈。

此例单凭上吐下泻,而未见四逆,而四逆汤竟能治愈。

三、腹痛7方

1,小建中汤

方药: 桂枝,白芍,甘草,大枣 (切) ,生姜,饴糖。

病症:盗汗、自汗、小儿腹痛、小儿尿频、腹股痛。

中医把人睡出汗,叫做盗汗。平日无故 (不是因活动、或饮食热物) 而出汗者,叫做自汗,又叫表虚。平日无故而不出汗者,叫做不自汗,又叫表实。小儿的盗汗、自汗,应看成一种病症,大多是缺钙现象。此方又能治小儿经常性腹痛。笔者用此方治小儿夜啼多人和小儿缺钙自汗者多人。

笔者自己患腹痛服之亦有效。

2,小陷胸汤

方药: 半夏,栝楼仁,黄连。

病症:胸痛。

笔者对此方治疗胸痛,早期多作使用,但已不记得此方的临床医案,但只记得咳嗽胸痛,咳嗽药中必配此方。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患胸痛,医院检查不出病来,求治于笔者。自言胸下可触及到如枣片大的硬块,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如天气不好,有轻微疼痛,向周围放射。

笔者诊后,按结胸概念处方,与小陷胸汤,令服6剂。并说如果有效,可服至痊愈,后又服10剂,按已不痛,已不向四周放射,但硬块还在。

笔者告诉她如再能服20剂,此硬块当能化掉。

3,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名小半夏汤

方药: 半夏,茯苓,生姜。

病症:呕吐、妊娠呕吐

世交官扎营中街的杨学彦先生之次女,婚后,妊娠呕吐,甚为剧烈,求治于笔者。诊后,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服二、三剂后,呕吐大减, 随服至痊愈。全家共叹经方之妙如此。此方不仅能治妊娠呕吐,就是治一般呕吐,亦有神效。后以此方治愈多人。

4,附子粳米汤

方药: 半夏,炮附子,甘草,大枣 (切) ,粳米。

病症:寒性腹痛。

腹痛一症,极为复杂。所谓寒性腹痛,即自觉腹中寒冷,而疼痛剧烈者。女子腹痛,大都与月经有关。如无关系,可用此方治之。

70年代用此方5剂治愈了魏姓青年女子剧烈腹痛。最近有友人之妻,65岁,患腹痛。自言此次腹痛,与往常不同, 有胸腔和腹部好像不能相通之感,如饮一 口水,即积聚在上部,胸胁胀满,令人难以忍受,亦无大小便的要求。予以附子粳米汤,服2剂而愈。

5,大建中汤

方药: 蜀椒,干姜,党参,加饴糖或糖稀。

病症:腹中寒或寒痛。

凡遇急性腹症,如肠套迭、肠扭转,都急速送往医院,所以二、三十年均未遇到过此症。我校机械系,有一吕姓女青年教师,自诉:自觉睡后从肚脐进冷气,所以睡觉必须抱着枕头,方觉好些。亦不腹痛,亦不呕吐。笔者与真武汤以祛寒。可是服12剂后,竟毫无作用。

5月26日又来求治,言未见好转, 笔者甚为惊奇。试投大建中汤,令服6剂,如见好转可服至痊愈。后来告知服16剂而得治。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药: 厚朴,半夏,党参,甘草,生姜。

病症:腹胀、气痛。

此方治腹部胀满有特效。

笔者用此方时,惟恐其失去治腹胀特性,不敢与他方合煎,亦不同服。此读日本各家医案可知,并非笔者的杜撰。另外,1987年5月2日由朱姓友人引一许姓女中学教师来就医。

患者说:近几日下腹部疼痛不止。曾去过济南市各大医院检查,皆査不出疼痛病原,无法手术。诊之,其他均无异常,惟独下腹部有气一块,笔者诊断为气痛,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并言如欲急愈,每日可服2剂。后来告知服3日后,已不再疼痛。3日内共服6剂痊愈。

7,旋复花代赭石汤

方药: 旋复花 (布包) ,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大枣 (切) ,生姜。

病症:噫气。又治胶粘性咳嗽。

此方治疗单纯噫气有神效。

所谓噫气,又称嗳气、打呃、打嗝、呃逆。此症为膈肌痉挛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声音。另外,噫气亦有和胃癌有关者。噫气一症,若服旋复花代赭石汤六剂,尚未见好转,应去医院检査,如排除胃癌,仍服此方。

#中医# #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星能量#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三)

伤寒论第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解释: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等变症,可治以禹余粮丸。

本来汗多,津液不足,再发汗,津液大亏,上不养心,下不养溺道。小便也不会多,排尿后尿道疼,类似淋病。

什么叫汗家,就是平常没事就流汗很多的人,这个时候,再去重发汗,水分会伤失更多,会出现恍惚,神志没有办法集中。小便已,阴疼,不是说膀胱有问题,而是因为津液太少,太干了。津液太干了,小便的地方就会痛。

禹余粮丸这个方剂本来是没有的,倪海厦老师从别地地方把它找回来了。禹余粮和赤石脂都是涩剂,涩剂是止利用的。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即使不用禹余粮丸,我们从条文中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就知道是津液伤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用人参,用甘草,用生姜,红枣下去,就可以把津液补回来了。不一定要用禹余粮丸。

当你知道伤寒论经方的精神以后,随时可以处方出来。

禹余粮丸: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这条就是遇到很容易出汗的人时,又必须使用发汗药时,可以仿照桂枝汤法,在服完汤药后,喝点稀饭以助发汗就可以,不需要使用大剂的发汗药。以免伤到正常人的津液。

伤寒论第89条辨: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原文解释:素有内寒的病人,不能用发汗法。若反发其汗,就会使胃中虚寒更甚,出现吐蛔的症状。

病人本身有寒证,再用发汗的药一下去,胃中冷,不动。我们胃的下方永远有一点食物在里面,这个食物足够七天养命,七天不吃东西,只喝水,不会死,就是因为胃的下方保存了那么一点食物。上帝造人很奇妙,让你在七天的时候里找食物吃。

如果病人有里寒,再给他发汗,一发汗,胃里的那点食物不动了,我们用的汗剂是解表用的,病人有里寒,有里寒不能用汗剂,用去里寒的药,结果误用了发汗的药。我们一开始介绍伤寒论的时候,说到脉浮,也就是浮脉,就知道病在表,我们要问病人,有没有汗,有汗的话用桂枝汤,没有汗,身痛用麻黄汤,喉咙痛,用葛根汤。

这个人没有问他,本来是里寒,一开就开发汗的药,其实是里寒,里寒的人可以看出来,身体很瘦的都是里寒。所以,反过来,一个胖子,你要帮他减肥,你开寒凉的药,他就受掉了。形胖的人都是有湿热的。

这个人是里寒,你开发表的药,寒掉以后,胃中冷,胃里的水是冷水,冷水泡在胃里保存的那点食物里面,那点食物就坏掉了。食物坏掉才会生虫,虫就是这么来的。

而是人身上有虫的时候,有虫的人大多胃中寒。胃里面寒冷的人,虫才会生。这虫的体温跟人的体温一起动,如果体温很冷的是时候,虫、虫卵就开始发了。如果体温很热的时候,它还不会发,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结果没换,一发掉了以后,胃的津液就更少了,里寒会更盛。

这时候胃里面冷掉了,一段时间后虫就出来了。所以,张仲景在桂枝汤里面要用甘草,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把肠胃里面不好的东西清掉。因为感冒一段时间后,肠胃里面的东西会坏死掉,变成虫跑出来了。

病人有胃寒的时候,用干姜,白术。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合三十九法。方三十首。并见太阳少阳合病法)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三。(用前第二方。)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四。(用前第二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五。(用前第二方。)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

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件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六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方八。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方九。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方十一。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方二十七。(用前第四方。)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方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用前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方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禹余粮丸的主治及用法

【用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功用】温胃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禹余粮丸

【组成】禹余粮石(煅)、赤石脂(煅)、龙骨、荜茇、诃子(面裹煨)、干姜(炮)、肉豆蔻(面裹煨)、附子(炮)各等分。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四二引《济生》。

【主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方法】 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70丸,食前米饮送下。

禹余粮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组成】禹余粮 乌贼骨 吴茱萸 桂心 蜀椒各75克 当归 白术 细辛 干地黄 人参 芍药 芎藭 前胡各38克 干姜90克 矾石8克 白薇 紫菀 黄芩各23克 蟅虫30克

【用法】上十九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酒送下20丸,一日二次。无效则加量。

【主治】妇人产后积冷坚癣。

禹余粮丸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赤石脂禹余粮丸。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探索吧的其他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c-b.com/jiankang/161016.html

作者: 探索吧

探索吧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胃药有哪些!胃药有哪些颗粒状的药
血小板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啊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