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吧 > 健康 > 中医经络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经络学说试题及答案

导读关于《黄帝内经》,谁知道经络的起源,最佳答案者奖20分优质回答以下观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1、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都没记载“经络”起源的年代。但是,《内经》和《难经》...

今天探索吧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医经络学,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关于《黄帝内经》,谁知道经络的起源,最佳答案者奖20分

优质回答以下观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1、现存于世的文献资料,都没记载“经络”起源的年代。但是,《内经》和《难经》可以证实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内经》确有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见于《灵枢•经脉篇》,可以证实。

二是《内经》明确指出“六律建阴阳诸经”,见于《灵枢•经别篇》,可以证实。

三是十二经的起源比奇经八脉早,见于《难经》,可以证实。

四是阴阳学说的“三阴三阳”为十二经提供了名称。

2、“三阴三阳”源于“阴阳”的衍化。

3、中医学的历史比阴阳学说的历史更悠久,曾经相当长的时期,中医领域没有“阴阳”的概念。

4、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方法论,被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主要发挥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5、阴阳学说是用“阴阳”这个代名词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由“阴阳”衍化出来的“少阴、太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只代表“阴阳”衍化的不同阶段。

6、《灵枢•经脉篇》表明,人的脏腑、器官、皮、肉、筋、骨、血脉、毛发等都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但“经络”不是在母腹内发育的,人出生时没“经络”。并且,《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即“六律建阴阳诸经”。

7、赋予“经”的内涵,使之成为十二经,是从创建“根”和“结”开始的。所谓“根”,是“经”的起点,都在四肢末端。所谓“结”,是“经”的另一端,分别在头或胸腹部。“根”和“结”之间,构成各“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

8、《素问•阴阳离合论》和《灵枢•根结篇》都有对“根”和“结”的记载,可以证明,最初的十二经,都以“根”和“结”为两端,确实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 ”创建的。比如,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9、根据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看出,十二经之名,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

而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

10、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以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的互相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都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逐渐调整、逐渐完善的。

11、《难经》第二十八难确实有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奇经八脉也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优质回答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 和 。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 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 、 、 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

7.中医学包括 、 、 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 、 、 、 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 、昼 、夕 、夜 。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为主宰, 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 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 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为 。

三、判断题

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 )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 )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 )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 )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

五、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

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

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

21.C 22.A 23.C 24.D 25.D

(二)B型题

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

(三)D型题

1.DE 2.AC 3.CE

(四)X型题

1.BCDE 2.BC 3.CDE 4.ABCD 5.BCD 6.ABCDE 7.BCDE 8.BCDE

二、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脉经》

3.《伤寒论》《金匮要略》

4.隋 巢元方

5.《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6.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7.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9.慧 安 加 甚

10.辨证论治

11.心 五脏 自然界 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13.基础 动力 主宰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四、名词术词解释

1.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

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中医知识试题及答案

优质回答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知识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知识试题

一、选择题

(一) A型 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 方法 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 B型 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7、中医的“证”包括:

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

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知识试题及答案”的内容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八--1气血津液~气

优质回答气、血、津、液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无一不是以气、血、津、液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为基础的,所以它们的生成、输布、转化和代谢,不仅关系到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而且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健康与否,因此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中,气的含义涉及的范围较广泛,比如把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叫散“真气”。把代表各脏腑的功能之气分别称为“肺气”、“肾气”、“脾气”“心气”、“肝气”等等。把自然界中有益于人体的气候,叫做“六气”,有害于人体的气候叫做“六淫之气”,“疫气”等等。所以中医学里气的含义较多。但就人体内部的“气”而言,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营养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均属此类。

二是指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均属此类。

因此“气”不仅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时表现。

对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之根本也”。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理功能都不相同,但总括起来它们的共同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气的推动作用 :

人的机体在气的推动下,使营养物质得以输布到全身的脏腑、经络及各个组织、器官,使它们得到濡润和充养,从而产生和维持它们各自的正常生理活动。气的推动作用,还能够改善血液的功能,促进血液的流通以营养机体。气的推动作用,还可使津液得以正常的输布和排泄。总之,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等方面的激发和推动的依赖者。如果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就容易导致人的发育减慢、生殖能力低下或早衰等病症。

(2) 气的温煦作用 :

人体是恒温的,但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还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调节。因为气属阳,有温煦的作用。临床中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的患者,就是由于气的温煦作用失调造成的,所以有“气主煦之”的说法。

(3) 气的防御作用 :

气有密固肌表和卫外的作用,因此气一方面具有防御外邪侵袭机体的功能,另一方面还有抗拒外邪的功能。《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说明了气有防御的作用。如果气不足,那防御的功能就会减弱则邪气容易侵入人体。一旦邪气侵入人体,正气不足则无力抗击邪气,以驱邪于体外,那邪气就会传入体内,而使病情加重。

(4) 气的固摄作用 :

气能够固摄体内的血液、汗液、尿液及精液等物质,以保障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如果气的固摄能力减弱,就会导致血液的循行不按常道而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症。也会导致汗液和尿液的排泄没有节制,而出现汗出过多或尿频、尿崩的病症。还会导致精液不固藏,而出现遗精、滑泄的病症。气的固摄作用与气的推动作用共同维系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5) 气的气化作用 :

什么是“气化”呢“气化”是指把人体内的一种物质,分化为多种物质,或把多种物质合成一种物质,或把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如水谷之气,经过脏腑的作用转化为营气、卫气、宗气。真气转化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水液在代谢中的水化为气、气化为水的过程。以及精血互化、血化为气等等,都是“气化”的表现。所以气化有两个含义。 其一 是指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化生,如精化为气,气化则精生等即指此而言。 其二 ,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二字就是指膀胱的排尿功能而言。因此人们每日摄取的食物,变化成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离不开气化作用的。有了气化作用,才有人体的血液循环、水液循环、呼吸循环、消化、吸收等新陈代谢的作用。才有人体的视、听、言。行等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故气化作用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体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同时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是气化作用的表现。

气的运动是以升、降、出、入为主要的运动形式,无论是脏腑、组织还是经脉等气的运动都存在着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所以有“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说法。

升、降则是指气机的上、下运动形式而言。它是脏腑气机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比如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之气的升降是人体元气的升降运动。肝气主升,肺主清肃,肝肺之气的升降是人体气血的升降运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之气的升降是人体清浊的升降运动。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交于心,心肾的升降是人体水火的升降运动等等。由于脏腑中气机的升降运动,使人体产生了生长、发育、衰亡的不同生命阶段。

出、入是指气机向内和向外的运动形式而言。是维持人体代谢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比如肺的呼吸、皮肤出汗是气的出入的运动。胃的受纳水谷、大肠的排泄粪便,膀胱的排尿是水谷的出入运动。这些代谢的出入运动,使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能够得到补充,废物能够排出体外,达到体内各种物质相对平衡的状态,生命的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如果有“入”无“出”,那代谢的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而郁于体内变为邪气,危及人的健康。如果育“出”无“入”,那机体得不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补充,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停止。所以气机的出入运动和气机的升降运动一样,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

气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在人体内无休止的无处不到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是指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能力。由于气的来源不同,其分布、功能不同,因此它们的名称也不同。比如聚于上焦胸中的叫“宗气”。聚于中焦的叫“中气”。聚于下焦的叫“元气”或叫“真气”。宜发到肌表腠理的叫“卫气”。运行在脉中的叫“营气”等。现将它们的生成及功能活动分述如下。

“元气”就是真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又名为“原气”。元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它主要是由先天之精生化而来的,但是它又要依靠后天之气给以不断的补养。元气后天的补养,是由肺吸入的清气,脾胃腐熟、输布的水谷精微之气,下归于肾与肾中的精气相结合,再经过肾阳的蒸化作用而形成“元气”,用以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的不断消耗。所以有“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说法。元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激发和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及经脉的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因为元气根于肾,它通过三焦内而敷布脏腑,外而敷布肌肤媵理,所以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另外,元气也是人体内诸气的慨括。如元气在心,就叫做心气。元气在肝,就叫做肝气等。故元气充盛则脏腑强壮,身体健壮而无病。元气不足则脏腑衰弱,体虚而多病。总之,元气是诸气的根本,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宗”有“主”的意思。它积于胸中,也叫大气,是贯注于全身之气的起点。宗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的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生成的。宗气的功能有三个方面。其一,宗气能够推动肺的呼吸,所以它和呼吸及声音的情况有关。宗气足则呼吸正常,声音洪亮。宗气不足则呼吸短气,声音低微。其二,宗气能够贯通心脉而推动血液的运行,以营养全身。所以宗气足,血液的循行也正常宗气虚弱,血脉的运行就容易出现凝滞的情况。其三,宗气下走气街、归之于肾,是人体出生后的元气形成的主要物质。因为宗气积于胸中,尚未向下归于肾者即是胸中的宗气。宗气下归于肾就形成元气。放宗气充盛则元气的补养就剂足。宗气虚弱则元气的补养就不足,那就会导致元气虚的病塞。总之,宗气主呼吸,行血脉并有形成元气的作用。在左乳下,其动应手处是宗气之脉,也即是心尖搏动处。如果此处搏动异常,例如搏动应衣,则是宗气外泄的反映。搏动绝而不至,则人就要死亡。由此而知,宗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极为重要。

“营”和“荣”相通。有“营养”、“营运”的意思。营气是指能够围绕着全身运行的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中焦的脾胃生成的。饮食入于胃中,经过胃的腐熟,脾的消化、吸收,把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为精气,其中最精纯的部分就是营气。营气行于经脉之中,它的功能有两个方面。其一,营气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营气注入血脉之中,变化成为赤色的血液。故营气是化生血液的组成部分,而且与血同行于经脉之中,是营养全身的宝贵物质。其二,营气循行于人体的十二经脉之中,昼夜不息地周流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上下、表里都能得到它的营养。营气充足则血的化生充盈,全身各部也都能够得到营养的补充。如果营气不足,不仅会造成血虚的情况,而且五脏六腑也得不到必需的营养,则会出现各种虚弱的病症。

“”有“捍卫”和“抵抗”的意思。卫气是指能够达于体表,起到保卫体表,保卫内脏作用的气。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它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由中焦吸收的水谷悍气,先入于下焦得肾阳的蒸化而生成的,所以卫气生成于下焦。但是它又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它的输布又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宣发。故卫气是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宣发于上焦的一种水谷精气。卫气是水谷精气中的悍气,它的热力勇猛,脉管约束不住它的运行,所以它行于脉外。由于卫气向外而布散在体表的分肉、肌肤之间,向内而散于胸腹、肋膜之处,遍及全身,因此它的功能表现在对内温养五脏六腑。对外捍卫体表、抵抗外邪。并起到润泽、充实皮肤,温养肌腠、滑利分肉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以适应外界气侯的变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所《灵枢·本藏篇》有“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的说法。卫气充足则人体的腠理致密,抵抗外邪的能力就强。卫气不足则人体的腠理疏松,抗病的能力就低,最常见的外感风寒证就是卫气不足造成的。

近年来,通过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卫虚外感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lgG、IgM的均值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卫气不足也会导致出汗的异常。那卫气和营气的关系是什么呢卫气和营气都是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生成的。但营气是脾运化后的水谷精微之气形成的,此气热力柔和,故行于脉中,属阴。卫气是水谷的悍气,此气热力强,行动勇猛即熛疾滑利,故行于脉外,届阳。二者虽然循行途径不同,但在肺部相会。所以卫气和营气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营卫二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探索吧希望中医经络学说试题及答案,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c-b.com/jiankang/143405.html

作者: 探索吧

探索吧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生活百科网站大全,主要为您提供数码、汽车、财经、美食、财经、科技、健康、教育、创业、电商、影视、百科等资讯信息,在这里可以找到您所需的答案,解决您所困惑的问题。
生殖器疱疹好了还有点瘙痒
蓝耳病的症状图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